
(圖/ 中華超傳媒)
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寒冬再起。曾以「我命由我不由天」為品牌口號、被視為造車新勢力代表之一的哪吒汽車,近日傳出陷入嚴重財務危機。據內部員工與財經博主披露,公司已多月發放半薪,研發團隊陸續解散,甚至有員工接獲「公司將破產」的口頭通知。此消息震動產業界,也揭示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現實。

(圖/ 本報記者翻攝)
三年虧損180億元 公司陷入資金斷鏈
哪吒汽車由張勇創立,曾以年輕化外觀與智能科技定位在新能源市場闖出聲量。2022年至2023年間,其銷量一度位居新勢力品牌前列,獲得資本市場高度關注。然而,短短三年內,公司財報卻急轉直下。據《雷鋒網》等媒體引述知情人士指出,哪吒汽車過去三年累計虧損超過人民幣180億元,當前債務更高達百億元,資金鏈隨時面臨斷裂風險。
自2024年國慶後,公司開始發放半薪,部分員工薪資與社保延遲發放,供應商債務亦積壓未清。由於長期無法支付貨款,哪吒多處零件庫遭查封,售後維修體系幾乎全面停擺。內部員工透露:「公司只剩高層偶爾露面,許多主管拿著房補卻不再發聲,員工若不透過仲裁,薪資恐難追回。」

(圖/ 本報記者翻攝)
債轉股成最後自救方案 債權人信心不足
為求生機,哪吒汽車高層曾討論推動「債轉股」方案,試圖以股權交換方式化解部分債務壓力。然而,多數債權人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缺乏信心。分析人士指出,哪吒現階段生產幾乎停滯,營運現金流為負,若無外部資金挹注或重整支持,債轉股方案難以落地。
此外,公司在技術研發上也陷入停擺。原本主打的「哪吒S」、「哪吒GT」等車型,因零件供應不足及研發人員離職,已停產多月。市場端銷量更是雪上加霜,2025年1月哪吒在中國市場零售量接近零,成為新勢力品牌中最明顯的「失速案例」。

(圖/ 本報記者翻攝)
盲目擴張埋隱憂 高層決策錯誤成主因
產業觀察者指出,哪吒汽車的危機並非突發,而是多年累積經營錯誤的結果。公司在初期為快速搶市,過度依賴資本投入,忽略現金流與成本控管。2024年公司為衝刺IPO目標,在未充分評估市場需求下擴產,導致產能與銷量嚴重脫節。隨著資金斷裂,投資款項分批到位不及,企業現金流隨即崩潰。
同時,哪吒在產品迭代與品牌戰略上反應遲緩,未能及時推出具差異化的技術或設計。當比亞迪、小米等品牌不斷推出高性價比車型並降價搶市時,哪吒在價格與性能上皆失去競爭優勢。品牌形象與消費者信任度急速下滑。

(圖/ 本報記者翻攝)
負面輿論擴散 產業信心受衝擊
除財務危機外,哪吒汽車近年也深陷勞資糾紛與輿論風暴。員工討薪、供應商討債、創辦人動態不明等消息持續發酵,使外界對其復甦前景更加悲觀。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,目前哪吒汽車關聯企業已有逾25條股權凍結紀錄。
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指出,哪吒的困境正反映出當前新能源車產業的結構性問題。隨著補貼退場與競爭加劇,缺乏技術與品牌核心的中小車企將陸續出局。從威馬汽車倒閉、愛馳汽車停產,到哪吒陷危,產業洗牌進入加速階段。
消費者信任成未來競爭關鍵
對消費者而言,新能源汽車不僅是一項交通工具,更牽涉長期維修與售後保障。專家建議,在選購時應評估品牌財務穩定性與市場續航力,避免因企業破產而導致保固與維修服務中斷。哪吒事件也提醒產業各界,唯有兼顧技術創新與財務健全,才能在激烈的新能源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業界人士分析指出,隨著中國市場競爭飽和、成本上升,未來兩年可能出現更多車企退出市場的情況。新能源車的「淘汰潮」或將成為2025年至2026年間最劇烈的產業震盪之一。

(圖/ 本報記者翻攝)
結語:從「我命由我」到「命由市場」
哪吒汽車曾以年輕化品牌形象與自我革新精神吸引大批粉絲,然而現實市場最終證明,「命由市場不由人」。從創新領頭羊到財務重壓下的困獸,哪吒的故事不僅是一家車企的悲劇,更是一個行業的警示:在資本退潮後,唯有穩健經營與真實創新,才能在新能源革命中走得更遠。
橘子新聞
(文/ 陳麗娜)


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