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/ Unspalsh)

近年來,新能源汽車在台灣市場的能見度逐步提升。政府推動綠能轉型與節能減碳政策,加上全球電動車品牌競相進入市場,使得電動車成為新世代購車族的熱門選項。

然而,在「環保、安靜、省錢」等形象的背後,部分車主卻逐漸出現「買後後悔」的聲音。根據車主社群與保險業界觀察,目前新能源車在台灣市場的實際使用體驗,仍存在五大結構性問題。


(圖/ Unspalsh)

一、技術更迭過快,車價貶值速度驚人


台灣電動車市場近年進入快速成長期,但車廠技術迭代的速度也讓消費者難以跟上。

以主流品牌為例,僅一年內就推出續航力從450公里提升至600公里的新車型;同時,車內系統與軟體版本頻繁升級,導致剛購車一年的車主立刻面臨「世代落差」。

市場統計顯示,在台灣,電動車的平均折舊率為燃油車的1.5至2倍,部分車型一年後中古車價甚至下跌超過新車價的三成。

專家指出,雖然技術進步有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,但也造成早期購買者承擔較高的折舊風險,這是目前消費者最容易產生後悔心理的主因之一。

GAMA 翠光 元宇宙 頂極超強隔熱膜


(圖/ Unspalsh)

二、續航焦慮仍未解決,長途使用困難


雖然台灣地理面積不大,但對於需跨縣市出差、環島或經常長途駕駛者而言,「續航焦慮」依舊存在。

目前市售多數電動車在台灣的實際續航約為400~550公里,但受天氣與駕駛習慣影響明顯。

特別是在冬季氣溫偏低或上山行駛時,電池效率降低,實際續航往往少三分之一。

有車主反映,若從台北開往高雄,理論上續航足夠,但實際上仍需中途充電一次。

若遇到連假排隊充電,等待時間可能超過一小時,使得長途旅程的便利性與燃油車相比仍有差距。


(圖/ Unspalsh)

三、充電基礎設施不足,「補能焦慮」持續升溫


充電樁密度不足,是台灣電動車發展的瓶頸之一。

截至2025年,全台公共充電樁約3萬座,與登記在案的電動車數量相比,比例約為1:15。

不少車主指出,熱門商圈或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快充設備仍需排隊使用。

儘管部分車廠宣稱「快充30分鐘可達80%電量」,但實際操作受溫度與功率影響,充電時間常達40至60分鐘。

此外,不同品牌間的充電規格仍未完全統一,導致車主可能遇到「有樁不能充」的窘境。

對比燃油車只需5分鐘加滿油,電動車在補能效率上仍難以匹敵。

GAMA PPF P10 車身盾甲透明犀牛皮車體包膜


(圖/ Unspalsh)

四、成本不一定省,總支出甚至高於燃油車


雖然電費相對便宜,但綜合購車與使用成本後,電動車並非絕對「省錢」。

以台灣市場為例,同級距電動車價格平均比燃油車高出新台幣15至25萬元。

若再考量二手轉售價格,目前電動車中古市場的價格通常比燃油車低約10~15萬元。

再加上電池老化後的更換費用動輒超過20萬至30萬元,若無原廠延長保固支援,將是一筆可觀開銷。

因此,若從購車、折舊到維修等整體週期成本計算,多數分析顯示,電動車的五年總擁有成本僅在油價高漲時才略具優勢。


(圖/ Unspalsh)

五、保險費用偏高,續保條件不穩定


台灣保險業者普遍反映,電動車的維修成本較高、事故損失難以評估,因此保費普遍高於燃油車。

目前新車首年保險費約在新台幣2萬5,000元至3萬5,000元之間,平均為同級燃油車的兩倍。

若電池受損,原廠更換費用可高達數十萬元,使保險公司承擔的理賠風險相對提升。

部分保戶在續保時甚至被要求提高自負額或減少保障內容。

保險公會指出,未來隨著車輛數據透明化與維修體系成熟,電動車的保險定價才有望趨於穩定。

MGBOX


(圖/ Unspalsh)

專家觀點:理性看待「轉型期」陣痛


交通與能源產業學者分析,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未來主流方向,台灣政府的政策與企業投資亦正逐步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。

但目前市場仍處於「轉型期」,從技術成熟度、電網負荷到消費者教育,都仍需時間調整。

專家建議,若主要用車環境為市區通勤、每日行駛距離不超過80公里,電動車仍是合適選擇;

但若經常長途往返或重視二手保值率,傳統燃油車在當前階段仍具實際優勢。


(圖/ Unspalsh)

結語


新能源汽車在台灣象徵環保與科技進步,但同時也揭露了基礎建設與消費結構間的落差。

當充電網絡密度提高、電池技術穩定、保值與保險體系完善後,市場的信心才有可能真正建立。

在此之前,新能源車仍是一項「需理性評估、非盲目追風」的選擇。

MYEV買電動車

橘子新聞

(文/ 陳麗娜)

關注我們

投票

分類

評論